2018年6月8日至11日,第八届东亚考古学会(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简称“SEAA”)年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期间250余位代表围绕36个主题做口头学术报告,11位代表做展板报告。我校环境考古团队中科院院士陈发虎教授、青年长江学者董广辉教授、张东菊副教授,以及研究生成婷、夏欢、杨继帅和申旭科参加了此次盛会。
陈发虎院士、董广辉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玳玉博士(Jade D’ALPOIM GUEDES)共同召集了题为“Prehistoric Human-Enviroment Interac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的分会,参加该分会的学者来自在青藏高原开展史前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国内外多家单位。我校环境考古团队近年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开展的史前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广泛影响,2015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模式和机制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本次会议中,张东菊副教授介绍了由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持的青海151遗址发掘工作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人类对高寒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新视角;中科院青藏所侯居峙研究员介绍了与陈发虎院士的合作研究成果,基于年际分辨率的高原湖泊记录的古气候研究,显示吐蕃帝国兴衰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关联;中科院青藏所杨晓燕研究员介绍了与我校董广辉教授和张乃梦博士的合作研究成果,通过对云南省怒江中游石岭岗遗址出土人牙结石的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揭示出青铜时代晚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古人类采集与农耕并举的广谱性生存策略。我校在青藏高原开展的工作以及获得的认识,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认可。此外,哈佛大学的Rowen Flad教授代表Jade博士介绍了青藏高原狩猎采集人群与农业人群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博士生张正为展示了高原腹地动物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李玉春博士从基因研究与考古研究交叉视角,探讨了史前农业技术向青藏高原扩散的模式问题。
金沙集团1862cc环境考古师生及毕业校友参加SEAA8会议
在本次会议上,我校参会代表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环境考古团队在史前人类与青藏高原环境相互作用这一热点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进一步巩固了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优势,扩大了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会议期间,陈发虎院士等还就东亚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方法、新趋势等议题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在环境考古领域的研究,金沙集团1862cc组建了“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研究中心”,陈发虎院士任名誉主任,董广辉教授任主任,张东菊副教授任副主任。该中心致力于从史前人类扩散、东西方交流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等方面,系统开展史前和历史时期人群扩散、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从多学科视角理解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演化的过程、规律和机制。研究中心团队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Science、Nature Plants等杂志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并荣获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该中心正在将研究区拓展至包括青藏高原和古丝绸之路在内的泛第三极地区,力争在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时间路线、模式与影响,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等研究方向取得更多引领性的学术成果。这些研究工作将进一步提升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并对我校相关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东亚考古学会(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简称SEAA)成立于1996年4月,是一个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学术组织,由对东亚(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考古学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和公众人士组成,旨在促进研究,分享新的研究成果,保护文化遗产。